“洄游(英語:fish migration)是少數品種的魚類在其生命周期中相對於其原有棲息場所定期的大規模遷徙現象,從每日到每年、甚至更長的周期,從數公尺到上千公里的距離。魚類及其他海洋動物可能會因為覓食、繁殖或過冬等原因而洄游[1]。不過大部分的魚類(如鮭魚)洄游到目的地後便會死亡,只有少數會活著。
鮭魚和銀花鱸魚為著名的溯河洄游魚類,鰻魚則為降河洄游魚類。公牛鯊為廣鹽性魚類,可自由穿梭於淡水與海水之中。許多海洋魚類會進行晝夜垂直遷移,在晚上游至表層覓食,白天則潛回深海。鮪魚等魚類一年中會隨著溫度進行南北遷徙。漁業行為時常發生在這些魚類的遷徙路徑上。在淡水域的魚類進行遷徙時路徑則容易因為水壩的構築而受到阻斷。”

以上是來自維基百科對於”洄游”的定義,而在這當中,冬天大家所俗稱的烏魚,是屬於鯔魚(學名:Mugilcephalus)的分類,。野生的烏魚大概每年冬天11 月至翌年1 月下旬,會隨著大陸沿岸,海水19 至21 ℃ 等溫度,結群從東海南下洄游,隨海流南下躲避寒冷的冬天,至臺灣西南部海域產卵,因此又有「信魚」之別稱。特別在冬至前後10天為盛漁期。

臺灣捕烏有悠久的歷史,當初漢人移民臺灣,可能就是為了追逐烏魚洄游群而來;而荷蘭人治理臺灣期間,以及明朝鄭成功時代即開始對烏魚單獨課稅,並設有「烏魚旗」的證照制度,可見得烏魚很早就被視為珍貴物產。
早年漁民捕烏的方法比較簡陋,多以漁筏,綾網圍住烏魚,敲擊聲響,利用烏魚的敏感特性將烏魚趕入網中或使其跳上漁船,也稱作「跳烏」。後來因為捕魚技術逐漸進步,有搖鐘網、豬母綾、旋網,以及俗稱「放綾仔」的流刺網等等,經過不斷地淘汰改進,近年來巾著網(又稱「束網」)收網快速、大漁船亦可在海上停留較久不受海域所限,逐漸成為捕捉烏魚的主要漁法。